在事业单位的运行体系中,内部审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单位健康发展的“体检医生”,也是规范管理的“监督卫士”。2025年,新的发展篇章已然开启,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以开拓创新为翼,在新征程中精准发力,以实现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理念创新:突破传统,重塑审计思维

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查,关注的是既定规则下的执行情况。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多元需求。我们必须树立起风险导向与价值创造并重的审计理念。

风险导向要求我们从识别单位面临的各类风险入手,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风险、运行风险、政策风险等。通过对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和资源分配,提前预警潜在危机,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例如,在项目立项阶段,审计人员就应参与其中,对项目的可行性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并精准地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价值创造理念则意味着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挑刺”,更是要为单位增加价值。我们要从促进流程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挖掘审计成果。比如,通过审计识别资源使用中的低效环节,提出优化方案,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二、技术创新:科技赋能,提升审计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审计已成为必然趋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应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审计工作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科技赋能下的审计效能提升。

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审计提供海量的数据支持和强大的分析能力。按以往的传统抽样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抽样审计时,可能会因样本的局限性而遗漏一些重要的问题,但借助大数据审计平台,我们可以对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异常情况。

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智能化。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学习,等再次进行同类审计事项时,则可以自动识别出审计风险点,生成审计疑点提示,从而大大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智能审计机器人还可以完成一些重复性、规律性的审计任务,如数据核对、凭证审查等,从而让审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三、方式创新:构建协同审计格局

    随着复杂的内外部工作环境的变化,单打独斗的审计方式已难以适应审计工作所需,构建协同审计格局则更适合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协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例如,与业务部门协同开展项目审计,业务部门提供项目实施的详细情况,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评估,从而共同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

    另一方面,要推动外部协同。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等开展审计合作。与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协同,可以更好地贯彻上级政策要求,同时获取更多的审计资源和技术支持;与社会审计组织合作,可以借助其专业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弥补内部审计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例如,在开展大型复杂的专项审计时,邀请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共同完成审计任务,可实现优势互补。

四、内容创新:拓展审计领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拓展以及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部审计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外,我们要将审计领域拓展到战略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

战略审计关注单位战略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调整情况,评估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单位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例如,对单位新制定的五年发展战略进行审计,审查战略目标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战略实施计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绩效审计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和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对比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查找绩效差距,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单位实现绩效管理效能的持续优化。

2025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机遇,与日益复杂的挑战并存。作为新时代的审计工作者,我们要以开拓创新为翼,在审计理念、技术手段、工作方法和内容体系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我们要以更加专业、高效的审计服务,翱翔于审计事业的新征程中,为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并在新征程中书写属于审计人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