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调查往往容易被忽视,要做好审计项目,审前调查是必要的阶段。本文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为背景,分析审前调查的基本思路。只有将审计项目前的调查工作认真做细致,做好深入洞察与分析,确定关键审计重点的“四步”,即望、闻、问、切,才可以为现场审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中提升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做好控制环境分析,善于“望”。审前调查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控制环境是否良好,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控制测试以及确定审计重点。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投资经营业务的流程审批环节或者产品物理移动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即穿行测试),如审计生产制造型企业,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产品货运起始地和终点地在地图上用导航软件分析距离、将运输车辆的车牌号汇总排序看同日内车牌号重复情况等,结合市场询价初步判断产品运输费用是否合理等。如审计业务涉及往来客商资金交易量比较大或者需要对客商进行资信审核的,可以利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法律诉讼公示系统或者其他AI资信调查工具了解企业背景情况,初步判断企业经营情况是否存在异常,是否存在涉诉情况,是否存在异常注销等,结合具体经营活动的资料综合分析涉诉情况和异常注销等,了解关键控制环节是否缺失或者数据不合理的偏差,进而确定审计方案重点。
做好审前调查准备,善于“闻”。审计人员在做审前调查时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有大概了解,一般是从企业简介开始了解,重点关注其核心职责与主要投资或经营业务,同时要收集整理其投资或经营业务相关政策文件及年度工作重点,并组织审计组员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其次将被审计单位历年财务报表主要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根据环比、同比等比例分析数据异常或较大变化进而确定审计重点。然后利用网络资源检查被审计单位或者主要业务往来单位的资信情况,涉诉情况,工商登记情况等。查阅以往内外部审计、巡察检查等资料确定以往发生问题情况,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显著特点、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的初期问题与风险,以此增强审计的前瞻性和精确性。结合所了解到的实际状况,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列出调查的重点内容清单,以及检查步骤,确保每位审计人员都拥有清晰的调查目标与职责,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与无目标性,为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现场访谈深入了解情况,善于“问”。审计人员要避免一个误区,不能只看资料判断被审计单位情况,必须结合访谈了解具体情况。审计组应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访谈,针对审前掌握的实际状况,要进行详细交流。访谈时要观察被访谈人员的表情变化,可以询问业务开展情况,资料是否有补充等,同时可以了解单位相关人员对业务市场及政策环境等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上下级企业管理的难点和困难等,综合分析出业务管理薄弱的环节。通过访谈拓宽调查范围与深化调查深度,确保审前调查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系统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善于“切”。对审前调查收集到的信息与资料按重要性排序,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明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薄弱环节,为审计重点指明方向。以政治高度为引领,以政策规定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流动为基础,深入理解相关政策制定的初衷与目标,分析项目、资金与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要深入理解行业监管规定、上级单位相关决策部署等具体要求,进一步明晰审计的重点领域,选定审计方法,把审计事项列出具体清单,逐条明确具体审计事项、审计要点、审计步骤、审计所需要的证据及审计目标等,实现审计操作的清单化管理,有助于审计组控制审计进度,提升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要做好审计工作任务的分配,根据审计事项的特性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经验,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合理安排现场审计时间和工作量,精确掌握审计工作节奏。要对现场审计人员检查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复查和指导,在过程中把控审计质量。
通过以上审前调查的“四步”,审计过程中能够有明确方向,迅速找出审计重点、锁定关键,使审计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能更好地指导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