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集中作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集团型企业,GXDX公司从2015年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审计集中,通过“上审下”的方式,强化审计监督全覆盖,极大提升了审计质效,为企业风险防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为什么要实施审计集中?

2015年以前,GXDX公司下属有14个市分公司和75个县公司,市分公司设置审计机构负责本单位及所属县公司的审计监督工作。因未实行审计集中管理,市分公司审计机构各自为政,存在审计独立性弱、审计力量分散、审计标准和流程不统一、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监督覆盖不到位问题,且随着所属单位业务规模成倍增长,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增长,原有的审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亟需进行审计管理模式的变革。

怎么样实施审计集中?

2015年开始,GXDX公司采取优化审计组织架构、统一制定审计标准和流程、构建审计监督和服务支撑工作机制、加快审计IT系统建设实施审计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审计集中管理。

一是优化审计组织架构,实现人员、工作和管理集中。撤销市公司审计机构,人员编制全部上收,统一集中设置省公司审计部,根据审计业务及管理需求内设5个专业科室,分别承担综合管理、经营审计、内控评价、工程审计、IT审计、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等职责;统一开展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管理,采取目标考核与积分制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业绩导向,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二是统一制定审计标准和流程,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主要包括:统领审计工作计划、统筹审计资源管理、统一审计制度标准、统驭审计信息化、统管审计工作成果、统一审计销号整改管理。

三是构建审计集中后的审计监督和服务支撑工作机制,兼顾风险防控和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经济责任及经营审计方面,对所属14个市分公司,坚持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实施审计监督三年全覆盖;对于区县分公司,根据收入规模和管理基础确定分类覆盖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实施审计监督五年全覆盖,确保“应审必审,凡审必严”。

工程审计方面,精简工程审计人员,实施工程审计外包,通过优化工程审计方式,推进工程审计无纸化,加强工程审计质量检查、复核与监督等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领域风险管控不缺位。

内控评估方面,由市分公司联系审计工作的专业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内控自评工作,省公司审计部监督复核,确保内控自评有效穿透和落地,执行到位。

服务支撑方面,根据所属被审计单位的对重点单位、重点风险、重点产品等的审计需求,省公司审计部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审计和风险筛查,推动完善管理,堵塞漏洞,防止基层微腐败现象频发。

四是加快审计IT系统建设,实施审计数字化转型。围绕“持续注智优化、创新技术应用、提高审计效率” 目标,构建集中统一的审计数据集市,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效果和效率。

审计集中有何成效?

GXDX公司通过推进审计集中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实现了对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集中后,GXDX公司已完成了对所属14个市分公司3年审计监督全覆盖以及对所属75个县分公司5年审计监督全覆盖,为企业风险防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二是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集中审计后,审计发现不规范问题金额***万元,同比增长70%,促进建章立制200多项,挽回经济损失***万元;通过应用审计机器人对工程决算审计全流程闭环审核,对500万以上的重大工程项目100%开展跟踪审计,工程费用审减率排集团前列。

三是实现了审计标准和流程的统一,消除了审计集中前审计标准的多样化、审计手段的差异化、审计整改的随意性,有效地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运用。

四是实现内控自评100%覆盖,通过实施集中管控的全面自评+专项自评+重点独评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内控评价和执行体系持续得到完善。

五是实现了对所属单位常态化风险扫描,通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风险、重点环节,建立审计模型,对所属单位开展常态化风险扫描,及时进行审计整改派单和跟踪服务支撑。

六是实现了审计时效的明显提升。经营审计项目审计时长由集中前的14天降低到7天,非现场审计时间占比提升到80%,项目组成员“不在审计现场过周末”;工程项目结决算审计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管理,送审项目集中受理、统一派单、统一中介机构、统一调度,初核结果和审定平均耗时较审计集中均前下降35%以上。

七是实现了审计管理架构扁平化,管理链条大幅缩短,审计人员由集中前的42人缩减到26人,极大地提升了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和劳产率。

审计集中后存在的问题及持续优化的方向在哪里?

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审计集中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因资产密集分散、业务属地、多层级组织架构等因素,审计集中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存在把握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审计监督及服务支撑职能有待充分发挥;二是受空间距离、路途遥远及审计人员数量的因素限制,审计集中后,工程现场审计核实存在薄弱点,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支撑;三是审计集中后,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懂政策、懂业务、懂技术和适应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高端审计人员较为缺乏。

下一步持续优化的方向:一是与巡视、巡察、财务等有机贯通、互相协调,构建大监督格局,充分利用好IT手段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穿透式、系统性的风险扫描,进一步强化对所属单位监督检查和服务支撑;二是构建和完善工程审计模型、应用、工具,对工程项目进行精准的风险画像,实现风险分布可视化,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派单整改;三是明确标准,严把质量,通过竞聘、组织调配等方式,优化审计队伍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强化审计队伍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公司转型的审计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