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审计问题整改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认真落实审计部门要“突出发现问题,形成审计震慑”工作要求的重要抓手,是切实推进问题纠正、维护审计严肃性和公信力、更好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意味着审计工作方式要进行适应性改革,充分发挥出“科技兴审”的应有作用。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原来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经营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同时,审计发现问题数量增加且类型多样化,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逐步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常态化工作,融入审计工作日常、嵌入审计工作程序、纳入企业管理层面。鉴于传统线下运作模式普遍存在时间紧、投入少、存储方式分散等情况,导致内部审计项目产生缺乏规范管理、流程控制不严、资源配置不合理、形式大于实质等问题,从而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及审计价值发挥,不利于内部审计成果积累、继承和共享,不利于内部审计持续健康发展。原有的审计问题整改管理模式,在审计问题整改、落实跟踪销号等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原有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管理需求。加快审计问题整改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提上重要日程。

二、管理创新的主要内涵及创新点

我公司借鉴当前主流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开发《广西石油审计问题整改监督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问题整改的工作效率、丰富审计问题整改的技术方法、创新审计问题整改的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审计问题整改的作用,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持续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逐步构建以数字化为标志的现代高效审计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为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智能化动态管理奠定基础。

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协同性;三是一致性;四是可追溯性;五是辅助性;六是可推广性。

三、审计问题整改信息化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结合企业情况,我公司从项目实践出发,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信息化建设。

1.项目功能定位

审计问题整改监督系统是基于SpringBoot、Vue.js等主流前后端技术、采用前后端分离架构实现的管理系统。前端页面使用Vue.js框架+ElementUI页面元素。后端架构使用SpringBoot+MyBatis的主体架构,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前后端通过JSON格式进行交互,前后端皆可分开独立部署。除此之外还使用Maven构建工具、redis、MySQL数据库系统等。系统采用的技术是开源、跨平台、面向对象、多线程、安全性高,适合快速开发、配置、部署,可扩展能力强。系统开发历时4个月,主要业务代码12000行。系统实现了对审计问题的下发、整改、上报、进度跟踪监督、整改验收与评价、统计分析等全流程系统化管理,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2.项目规划设计

2020年我公司审计部研究制定了审计信息化管理5年总规划,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我公司信息管理的长远发展的计划之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信息化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年规划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3.项目建设目标

 

 

4.项目设计思想

一是信息高度集成、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整体规划、分级改进;三是适用企业流程、组织架构调整。

5.项目实施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制度引领,全面提升组织覆盖力。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办法明确职责分工、主要流程、重点环节管理、考核及处罚等内容,提升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质量,加强整改过程控制,对各企业问题整改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落实审计问题整改监督系统应用。二是全过程在线跟踪,走好“最后一公里”。从项目创建到整改完成,全程在线跟踪,指导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打通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三是问题数据“全”采集。对审计项目查出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采集项目信息、审计查出问题、审计建议、整改措施、成果运用等数据,实现“问题清单”与“整改清单”全面对接,确保审计整改问题数据完整无遗漏。四是全面系统培训,提高应用水平系统用户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决定系统数据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水平,我公司开展系统应用线上和线下培训工作;撰写系统用户手册,录制视频培训教材;对培训效果和操作应用水平进行考核评估。

四、管理创新成效

通过审计问题整改系统对公司历年审计项目整改信息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用图表直观展现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的总体情况。一是通过“问题占比”、“问题分布情况”等分析数据为企业评优,领导干部履职情况提供评价依据。二是通过历年“项目趋势”、“问题趋势”及“各类排行榜”数据,分析近年来审计项目开展情况,为审计思路提供决策支撑。

1.构建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做严做实审计后半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工作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工作要着力构建审计整改联动机制,维护审计整改严肃性,促进审计整改落实。2020年,广西石油审计发现问题392个,通过系统督办已有364个整改到位,整改率92.86%,整改后促进规范化管理金额57578.72万元,挽回损失风险金额3385.01万元,实际收到挽回损失金额2075.05万元,促进出台完善相关制度8项,处理处罚相关责任人86人次,处罚金额2.95万元。

审计部门深入剖析审计检查发现问题,透视问题背后反映的深层及多维度原因,并且将问题原因与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实现组织发展及建设的联动性。例如,审计部门可以将审计组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向公司纪委监察处进行线索移交,以此对其他领导干部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可以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公司党委组织部和劳动人事部,为组织和人事部门考核评价干部提供了审计依据。审计工作最大化发挥功效,必须依托除审计整改之外的相关因素,而与其他相关联部门形成联动应用机制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2.压实审计整改主体责任,促进审计整改落实到位。

审计工作受客观条件包括审计时间、资源等限制,或者主观上专业敏感性不强、职业胜任能力不足,有问题也不见得都能查得出来。审计查出的问题,即使审计部门加大跟踪督促力度,由于成因复杂、时过境迁或整改尚需一定条件等,有的问题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整改到位,可能也有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审计部门督促检查,毕竟是外部因素,整改是否及时、有力、有效,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被审计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在更好履行审计监督责任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压实审计整改的主体责任。通过整改系统对整改责任部门进行分类管理,已接受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应当分析原因、区分类型,具体压实审计整改的主体责任;未被审计的单位,也应当比照进行自查,并承担起问题整改的主体责任;业务主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履行整改主体责任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同时履行主管职责,承担起完善制度、健全整改长效机制的主体责任;党政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好审计及整改结果,加大对履行整改主体责任不到位问题的追责问责力度,并做好定期通报,进一步促进整改主体责任的更好落实。

3.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常态化。

内部审计常态化监督的实质是借助大数据审计的力量,整改系统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汇总,运用分析比对模型,对下属地市分公司进行问题分类排名,及时提示重点领域、重点业务异常情况或潜在风险警示,有效促进企业了解自身风险和问题,及时进行管控和整改。同时,审计部门运用系统数据分析地市分公司现状,制定年度或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为科学立项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审计成果运用转化落到实处。 

4.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侯凯审计长指出,业务精通的审计人员应该查、能说、能写。案例被认为是课堂以及工作场合都适用的较佳学习载体,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来教以及“通过案例来学。审计案例是审计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优秀审计实践精心提炼的成果,整改系统将典型问题集成归纳,形成典型案例库,为审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智慧库”。案例以“查”为主线,同时关键在于“说”与“写”。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审计人员、说、写能力。

5.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结果落实的重要方式,而审计问题在审计报告中被分类归纳并详细描述,因此为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必须重视审计问题的整改工作,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应用,发挥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但审计结果的应用必须由被审计单位及对象配合完成,因此除审计工作组归纳总结审计问题外,被审计单位及对象应当加强审计监督落实,制定相应的整改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从制度层面有力地保证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得到落实整改。流程式工作规范实现整体审计问题跟踪整改流程的自动化、快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各级领导对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控制、组织和领导,促进各项工作办理透明化、责任化、有序化、可控化,提高审计问题整改的执行力。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应当将整改落实视同审计项目管理,把具体整改任务分解落实到审计组,以钉钉子的精神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的目标。